top of page

《每一天的覺醒》

已更新:2023年5月14日

這是一本很溫柔的書,文字非常溫柔,閱讀起來很舒服。他用366天的短文與故事,訴說每天的反省與心情(應該也不是真的每天)。每次看到這種書,我最在意的是,有沒有忘記2月29日,如果忘記,我會生氣而不看,因為作者不細心,忘記了我的生日也是一天!在認真翻閱前,我就會先去翻有沒有2月29日,還好作者沒有忘。裡面有好多我喜歡的句子,想記錄下來。



2月8日 貪心的人採集所有櫻桃,而單純的人在一棵櫻桃李嚐到所有的滋味。


匱乏感就像種子深植人心,總讓我們倍感不足,為了彌補這種不足感,我們在日子裡奔波,一隻眼睛看著已然擁有的,另一隻眼睛望向自己尚未得到的。其實,只要全心喜歡著一個遭遇,就可以滿足我們希望被所有人深愛的飢渴。




2月11日 單純,坦率地活著,就是通往眾生之源的途徑。我們唯有活的純粹、直接,才能看見事務顯現出他們的原貌。


坦白吧,說出自己心裡真正的意思、真正的感覺和確切的需要吧!(我看完這篇想提醒自己)




2月15日 世間有悲


其中一種悲來自於感受到事物的崩解、終結與飄散;另一種銳利的痛,來自於拿自己認為「事物應該如何」的標準,套用在生命種種必然卻終致失落。這兩種悲傷是不同的,但若以其中之一來面對困境,則生命永遠只是敗壞。




2月18日


我們執著於成就,以為達到目標就是完成,以至於我們常常錯過了眼前事物的真正價值。其實,使我們完整的是我們的體驗。


為求完整,請先暫時收起你的批判。生命不在於品味,而在於覺醒;不在於發現事物的宜人或惱人,而在於發現事物如何圓滿及完整;不在於喜歡或厭惡,而在於敞開我們的靈魂版圖。




2月26日 真實的步調


許多人都承擔得太多、做太多,而且前進的速度太快。我們負荷過度、計畫過度,然後苦苦掙扎。我發現自己更應該更準確而單純地踏著真實的步伐,雖然這樣的步調可能隨時變換,不過每當我的速度超出了所能感受的極限,生命其實空洞而匱乏。


活著就像在駕駛一列火車,飛馳於別人鋪好的軌道,若速度快,沿途的景色在窗外就糊成一片。然後我們說我們去過哪裡,做過什麽,不過走馬看花與體驗事物根本是全然不同。


所以,不管有多少千載難逢的機會撲面而來,不管盤算效益的人們表示這些事情有多要緊,我得想個辦法讓火車慢下來,直到可以看見、觸摸、感受沿途的風景,否則我就白白與它們擦身而過,雖然可以把一切寫進履歷表,卻什麼也沒有真正體驗,什麼也沒有真正經歴。


想提醒自己在追尋目標的同時,記得看看沿路的風景、體驗這一切所給予的、不管是歡樂還是痛苦,是笑容還是淚水,那都是我的收穫,這條生命的風景與歷程。




3月2日 更有力量了


無數的渴求總是起因於匱乏,而渴求更多力量,實在是出於更多的無力感。諷刺而痛心的是,我們在自由的土地上行走,卻逐漸由於缺乏自由而衰弱。然而,尋求更多的掌控並不會讓我們自由,就好像重度酗酒的人無法因為任何飲品而止渴並排解空虛。


我喜歡那句「無數的渴求,起因於匱乏」,提醒自己當我渴望甚麼時,記得想想是不是因為內心有某種東西匱乏,要記得用自己的力量去填滿匱乏,而不是向外求助,那可能治標不治本,也可能惡性循環,本末倒置。




3月3日 每個人的處境,就是象形文字般的解迷過程,都是在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


每個生命都是一種沒有其他人能理解的語言。透過每一次心碎、每一個發現、每一回出乎意料的喜悅、每一波音樂的跌宕起伏,觸動了我們始終以為不可能被觸碰的角落。每一個遭遇都是生命的密碼,一次解開一個字母。


我們總以為,在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生活之前必須先獲得某種答案。然而,勇敢踏入生活之後我們將一次又一次謙卑地恍然,「過生活」這件事情本身便足以解開問題,也解開答案。從旁觀看,我們仍是待解之謎,走進其中,我們化為待唱之曲。


每個靈魂都如一篇篇等待演奏的樂譜。如果不能被奏響,我們的存在何來意義可言?


我喜歡這個說法,把生命當成是一個解謎的過程;也喜歡這個說法,所有問題的解答都在「過生活」這個方法。我對生命還有很多疑問,沒有人可以解答,只有從生命中一一去為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,而那個方法就是「過生活」。就像這一路以來為自己解答了不少問題,但同時又會在不同的階段找到更好的,或更適合當下的答案。


我喜歡這個說法,生命是一個解謎的過程。




四月七日 為人所塑


如何敞開自己面對別人的感覺,而非面對別人想法。活在世上,不可能不受人影響。但唯有讓真理與愛從內在形塑我們於外,我們才會是真實的。我們被自己想要討人喜愛、避免衝突、得到諒解的渴望蒙蔽,以至於無法認真看待內在的聲音。




四月九日 活著與旁觀,一個雕像能以多少方式活著?每次我向你伸出手,生命才真正開始,才真正開始。


我們會發現竟然很難對某人伸出手、說幾句話,拿起電話撥打出去。只不過是要找人聽我們說話,卻彷彿必須攀越巨大的高牆。


我們就這麼孤立自己,寂寞地在自家院子挖掘獨處的坑洞,翻出來的泥土在洞口堆疊成山,將至親所愛隔絕在外。我們習慣只因自己的忙碌而暫緩打電話給某人,然而延宕過久,漸漸形成無法跨越的鴻溝。其實,電話一直在伸手可得之處,困難的是,在一切健行漸遠之後還沒有忘記電話就在手邊。


孤立的感覺是人類旅途的一站。當我們屈從隔離與猶豫大過於對人的愛,我們開始麻木與失落。然後漸漸變成一尊雕像,以為自己能做的只有冷眼旁觀。




四月二十二日 足矣


世上最難以接受的事實之一,就是儘管有幻滅與失望,但我們其實呼吸於豐足之中。置身痛苦的我們很難相信,一切所需其實就在眼前、在周圍、在內在。


我們唯一的任務指示耐心紮根,好比無葉之樹等待清晨,讓偉大永恆的地球承載著我們緩緩運行。




五月三日 剛與柔


很多人在討論「陽性能量」與「陰性能量」,討論著我們為什麼常常過於偏向某一邊。我相信這些理論大多為真。當我們被陽剛面支配,過度理性、堅忍、毫不表露感覺,那麼陰柔面的特質諸如深層創意、善於接納的能量等等便被壓抑扼殺,在一旦有機會浮現的時候往往呈現失控狀態。


可想而知,無論男女,那些習於克制的人會被那些順從直覺、敢於表達的人所驚嚇。反之,那些容易受感覺影響的人會覺得,喜怒不形於色的人非常沉悶。兩種人一定會遇上。


除了人跟人之間的衝撞,這兩股力量也在我們的體內拉扯。平實的我積極進取,決絕果斷;然而作為詩人的我,卻受陰柔之力的引導,往內尋求直觀的生命感覺。一旦面對外界,我長久以來被訓練得實事求是,不能在一種感覺上停留太久。


上面這句話心有戚戚焉,作為雙魚座的我是很陰性面的,但因為要面對外面的世界、工作、生活和人際相處,我不能一天到晚都流露出陰性面,必須把自己隱藏起來,不然人家會覺得我是瘋子,於是一直去壓抑自己的感覺,久了,還真是忘記哪一個是真正的自己,也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甚麼了,好像面對社會的陽性面才是自己。


以前常被教導「要理解並描述」,現在我選擇「去體驗並感受」。以前被教導「在一段距離之外架構分析」,現在我選擇「擁抱並吸收眼前的一切」。過去的失衡作法毫無生命的深情。




五月五日 本質清淨


作為情緒的生物,我們每每在經歷的種種影像中失去自我。很多人從小承擔家人的壓力與情緒,漸漸學會當一個解決問題的人;兩段婚姻與無數友情中,正因為能承載他人陰暗情緒而被人所喜愛。


他人情緒所堆積的壓力令人看不見自己的幽深與澄澈,生命遂陷入亂流,時時掙扎的想把頭探出雲影之上。


這是永無止盡的挑戰任務。縱然我們永遠不可能清澈如水,但在層層浮雲底下,水只渴望自在奔流,在我們諸多壓力與困頓底下,人類的精神只渴望真誠的擁抱。




五月八日 只要把發生的事情看作不公平,我們馬上成了「本來可以如何」的囚犯


生命並非不公平,它可以有無數種方式改變我們。慈悲是公平且正義的,我們不必對於降臨自己身上的事負責,我們應該負責的是如何領受它們、並在領受的路上相互扶持。




五月九日 害怕不同


不是說世上沒有不同,世界本由多樣性組成,只是「不同」對我們造成的控制以及我們對「不同」抱持的恐懼,使我們無法真正感受恩典。




五月十二日 坦率


我們浪費了太多精力隱藏自己真實的樣子,每個故作姿態底下都涵藏被愛的渴望;每個義憤填膺底下都有期待被撫癒的傷口;每個傷心欲絕底下都是害怕時間不夠的恐懼。


當我們遲疑而不敢坦率,就為自己罩上了保護膜,無法直接感覺這個世界。寂寞正是來自這層薄膜,倘若長久無法放假寂寞,終將滅絕一切喜樂的機緣。




五月十八日 友情


當生命荒蕪成沙漠,他們化為救命的綠洲。當生命在烈火中焚燒,他們是沁涼的流水。當處於病痛,起身便會出血,其中一位朋友以毛巾幫我擦拭額頭,另一位立於門口鞠躬,告訴我:「我會變出你需要的東西。」


誠實的朋友是幫助我們通往靈魂的門扉;慈愛的朋友替世界鋪上柔軟的草皮。在德文裡「友情」的字根意指「極度安全的處所」,那實在一點也沒錯。正是這份安全,讓我們對上帝敞開自己,如同西賽羅所說:「朋友就是第二個自己。」亦如聖馬汀所說:「上帝透過朋友這種存在,將愛施予我們。」




五月二十三日 醒了,存在裡總有目的,目的裡不一定有存在


野心就是這樣增長的。先是在自己做的是裡感受到單純的快樂。然後不知為何,沿途總有別人出現,我們氣喘吁吁地陷入這場名為「比較」的賽跑,為了不被貼上失敗的標籤。


所謂的目的,就是關注最深層的自我時最熱切的那個我。所以,在一切關於公做、生涯與退休等等煩憂之下,我們的目的其實可以就是完全地活著。在諸多別人賦予的貨我們想望的稱號與頭銜底下,以真實的自我散發光芒。




五月三十一日 透過別人的雙眼


無論曾經發生了甚麼事,唯有一切破碎都得到了痊癒,身而為人的我們才得以和解。我們只能明白,真正的原諒在於放下內心記掛的公平與報復,重新回歸心靈的平靜。正因如此,我不得不凝視自己渺小的生命,探看那微不足道卻吞噬一切的苦痛,捫心自問:我是誰?為何不能原諒的過錯?為什麼無法,不僅僅只是原諒,並且重新相信?




六月四日 伸手求取


不要過於執著完美。我們究竟拒絕了自己的命運多少次,只因還想要等到一個最對的東西?我們多少次否定了眼前的道路,只因為那條路不百分之百吻合我們的夢想?我們企求完美無缺的伴侶、完美無缺的工作、完美無缺的房子,為了某個不一定存在的理想,而讓自己成為了殉難的烈士。




六月十五日 保持通透,對於心中尚未解決的那些保持耐性,並且試著去愛那道謎題


許久以來以為世上只有兩種選擇:保持敞開而失去自我,或是閉關自守卻隔絕他人。在諸多嘗試後,總算可以同時靠近又保持通透,戴著關懷現身,卻無須承擔所有人的焦慮,也不用讓自我躲藏。至少,我能嘗試這樣做。




六月十九日 寬的地平線


視野越寬廣就越不孤獨,所以若能與別人分享生命之旅會很有幫助。光線集中便產生了熱,生活一點滴一旦聚集,就在孤立中點起燎原之火。


獨處時常有感覺瀕死的燒灼,當面對同病相憐的人說出了痛,心靈便得以鬆開,回返生命的光芒。


當你看見某人心裡帶著石頭蹣跚而行,就走進聆聽他吧。當感到活著是如此痛苦,就打開你的關懷吧,人與人的相連將會超越那份刺痛感。




六月二十三日 名聲與平靜


多數的焦慮與內在混亂來自於世間的種種價值觀,這使得我們偏離真正重要的本質。在這些不安的中心,是對於外在成功的定義與內在平靜的價值互相衝突著。




七月三日 我與我的


在佛教的思想中,「我」和「我的」都被視為危險且有害的概念,也是心病的緣由。一旦開始去分割不該被分割的事物,心便會深受痛苦。這也告訴我們,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無法被擁有,只能共享。事實上,我們共享這份名為「生命」的神秘,恰似海中生物共享汪洋。每一條魚都有自己的穴和棲息的水域,但假使失去了那片流動的海,誰都無法繼續存活。


我們也一樣,我們可以擁有一隻手錶或汽車,但沒有人可以站友愛、和平與生命的能量,他們必須流動於心,以支撐我們活著。如果我們投入「我」和「我的」,就被拖入某種渾沌的生活,導致分不清真正的重要。當我們致力於將一切變成「我的」,便開始了無止盡的蒐集與儲藏,需要圍牆把守,要獲得、要保險,然後產生佔有慾,有了羨慕和忌妒,再強壯的靈魂也會因為「我」和「我的」而生病。也可能會汙染了我們愛的方式。




七月十五日 觸碰的風險


很多原因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渴望被觸碰,其中最單純也最深奧的理由是:觸碰是具有療效的。水珠因觸碰而破散,我們所負荷的苦也因擁抱與撫慰而散溢,獨自承擔的壓力也因誠摯和愛的觸碰而得到釋放。


在所有的語言之下,觸碰是共通的肢體語言,連結我們內在與外在生命的能量。不敢讓別人進來,大多是害怕受到傷害,有些時候仍要處在習慣的痛苦裡,明知那些傷口只有自己能治。被處蹦的需要就像是對呼吸的需要,問題在於我們應該何時打開自己,又如何打開自己。




七月二十一日 展露真我,沒有鳥可以不打開翅膀而飛,沒有人可以不坦露心靈而愛


這也許是最古老的內在法則,猶如重力般不可能逃脫。若要乘風飛向天空,就不得不顯露收藏在胸口的珍重。


若你遲疑是否要展露「真正的我」,請把自己想像成一隻棲息在屋頂上的小鳥,雙翼緊緊貼著側身

,倘若走進一段關係卻不敞開心靈,就等於從屋頂一躍而下卻不打開翅膀。


初出鳥巢的幼鳥確實會遲疑,但是他們只要嘗到了空氣,天性自然令他們展翅高飛翔、收翼降落。鳥兒就是這樣活著,我們也是。


矛盾在於,我們必須先信任起飛和降落的力量。這個收放翅膀指的是我們所隱藏的那些。一旦坦露,這些柔軟的東西就成為我們的翅膀。




八月六日 心的愉悅,我們天生就有這份需求,要在彼此裡面,赤裸裸地呼喊


面對性,我們總是害羞,往往錯過了真實的親密瞬間所令人折服的教導。例如,高潮時那種深刻而濃烈的敏感就是一份美妙的矛盾:人人都渴望重回如此難捨的剎那,卻無人能夠長久承受這般強烈的狂喜。


這一時刻顯示出關乎人性的最大限制與活著的至深之面。我們在另一人面前無法抵抗地裸身以對,流露脆弱,不顧恐懼與防備的本能,在最為敏感的時候渴望被徹底擁抱與撫觸。


這是心靈對於肉體愉悅所下的定義。我們需要這樣的暴露與解放來變得完整,但我們也必須知道沒有人能夠長久承受如此。所以,狂喜的呼喊聽起來與痛苦的呼喊沒甚麼分別。而我們為了感受完整的敏銳與脆弱,於是與另一個人結合,這就證明了沒有人可以獨自過活。從這角度來看,真正的「親密」是不能沒有信任的,當身體在如此敏感之際卻選擇壓抑心靈,就等於只感受到狂喜的一片微小餘波。


這般徹底解放的喜樂,並不是只能藉由性才能得到,也可以藉由在關係中真實展現自己,說真話,被徹底看見和擁抱來達到。一旦到達這無所畏懼而易碎的時刻,心將展現所有的禮贈:做真實的自己,無所保留,相信另一個人,變得完整,並且看見另一個人的完整。




八月十五日 被擁抱


假如我們不說出自己的需要,在我們與世界之間就會出現某種看不見的堅硬,冷酷而嚴厲。有時候重點不是我們需要甚麼重點在於我們「承認」了自己的需要。況且多數時候我們是真的需要。


開口求助,不管能不能得到所求之物,光是開口,就足夠打破世間累積的堅硬。我們要求了沒有人能給的幫助,光是「要求」了,就能接收到撫慰與祝福。因為,承認了自己「人的那一面」,足以讓靈魂破冰而出,恰似海豚躍向陽光。


我們所遇到的最艱難壁壘,乃是現代社會培養出來的疏離感。想要打破疏離,我們必須願意被人擁抱、讓人看見自己的脆弱。倘若能被看見,善意將包覆一切柔軟的地方。




八月十六日 傾囊相授,有治癒之效的是「你是誰」,而非「你知道甚麼」


親愛的人受傷而來,我又想要傾囊相授,翻出自己懂的、有助於人的。而每一次,他們真正想要的只是我能夠如海綿般的敞開心胸,他們只想要有人聽他們說,並且被擁抱。


當口袋空空,當我傾盡一切所知,結果也只能聳聳肩,承認自己的無知,就在如此片刻,愛才真正開始。




八月十九日 必要的恩典,不去感覺,就是阻止心跳


我們總是與悲傷抗戰,彷彿它是沒人要的病菌。而我們渴望幸福,當它是應許的伊甸園,但此門深鎖,非要我們改正某些缺陷才能進入。


受苦意味著「敏銳地感覺到一切」,這是因為,帶著覺察之心深刻而準確地感受,才能敞開自己,又同時領受悲喜。能敏銳的感受,才能揭示生活經驗的意義。


口渴時,我們不可能把臉埋進小溪說:「我不喝氧,只喝氫。」假使只要其中之一,它就不是水。我們無法單獨掬飲幸福或悲傷,那樣的話生命就不再是生命。


心靈使得我們經歷事物,肺部讓我們呼吸空氣。所以,活著就是感覺,這是權利。敏銳地感覺,是必要的恩典。




八月二十四日 熱忱


我們有太多限制,但專注、勇氣與慈悲能讓我們與完滿的能量合而為一,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熱忱,這種合一的深刻感受。




八月二十五日 愛就是存在


想要被愛,你甚麼事都不用做,無須表演、無須成就、無須贏得榮譽獎章、無須被目睹行善。我花了50年才學到並且相信這個道理,一直到今天都仍是我的課題,因為我們聽到的是相反的東西。


重要的是嘗試的多深刻,因為那些嘗試之中才誕生了誠摯與愛,我的心不在乎我成就了甚麼。


「做我們自己,並不會讓別人失望。」成年之後的泰半時間哩,我們常聽到「要為他人著想」,沒錯,真正的慈悲來自對他人的體貼,但是不能因為怕他人不高興而蒙蔽了你對自己的愛。


想要被愛,你甚麼都不用做。做你自己,並不會讓他人失望。這需要一說再說,常常重複,就去做你自己,然後愛眼前的一切。




八月三十日 步出恐懼,我將永遠都有恐懼,但我不成為我的恐懼。因為我有內在的其他地方可以說話並行動


沒有其他情緒能比恐懼更能迅速接管生命。它看似沒來由,卻在眨眼或瞬間就足以影響所有的事情。


法國盲眼作家雅克路賽亞曾經描述,恐懼才是真正使它看不見的東西:「總有些時候光會變的微弱,幾乎可說是消失。這情況在我感到害怕的時候都會發生。假使我不讓信心把我背起來,不讓自己投入事物當中,卻是遲疑、估量後果,聯想到牆壁、半開的門及鎖頭的鑰匙,或是告訴自己這些東西都懷有惡意,隨時可能攻擊我或刮傷我,這時,沒有意外,我必定會撞上甚麼或是弄傷自己。若我要在房子、花園或海灘移動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甚麼都不要想,或者盡可能少去想。如此,我就能像蝙蝠一樣在障礙物之間自由移動,否則恐懼將會體現我所失去的視力。正是恐懼使得我失明。」


恐懼比甚麼都更能讓人目盲。唯有毫不猶豫踏入未知,才能在未來生命裡建築信心。




九月十三日 智慧的生物,展現你自己,而我會游向你。


我們是在肉體裡的靈魂。我們活得像是鯨豚,在接近海水表面之處流連,永遠被上方看不清的光芒吸引。魚兒在海裡穿梭,海水沖刷他們的眼睛,歲月也塑造著我們觀看的方式。


在我們向世界展現種種感覺、想法與表情之下,內裡其實暗潮洶湧,而工作情緒僅僅只是表面濺起的波浪。因此,若望入人們眼眸最深處,人人都是智慧的生物,充滿著無法言說的事。我們都是一條靈魂的魚,為了愛與空氣而突破水面。


我們不那麼願意花時間、承擔風險站在另一人面前,直到他們的真實浮出水面。但我需要的是你在那裏守候,等我走到那裡,從內到外煥然一新。我們千辛萬苦才找到彼此,那更應該等待再等待,直到所愛的人帶著屬於他們的智慧,浮出水面。




九月二十日 無條件的愛


無條件的愛,並非全部接受、百般容忍,而是關乎更深刻的誓言,在任何情況下,都不會停止向對方展露不夠完美的自己。


無條件的愛常會被誤解成極端的意思:被人打了左臉,還奉上右臉,這對於那些在情感關係受虐的人可不是好建議。這樣誇張的順服,不同於承載真實的、毫無阻礙的愛。


無條件的愛,指的不是被動接受以愛之名所發生的一切。相反的,無條件的愛代表一份承諾: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阻止我們把誠實無偽的自己帶給彼此。


例如某天我可能只想著自己要甚麼,而忽略或破壞了你的需求,同時也傷害了你,之後你會告訴我這件事,並讓我知道你受了傷;我感到抱歉你也接受了我的盲目。我們深刻地看見彼此,你接受我的缺點,但不接受我的行為,而我心存感激,把握機會改善。這一切讓我們更靠近彼此。


無條件的愛,不是我們內裡接收垃圾的洞,而是我們體內閃耀的太陽。




10月1日 窗邊的蒼蠅,信心就是知道自己最終是被關心著的


所有問題終究回歸同一個核心:如何完滿地活著?該怎麼生活才能讓驚奇的感受超越破裂的痛苦?這是無人能擺脫的大哉問。


人人都是一個渺小的意志,努力在生命消逝之前找到宇宙的流動並且設法搭乘它而行。信心是一種能力,它棲息在慈悲的寬闊與深奧之中,讓我們身陷黑暗時也確信在看不見的地方仍有美好與喜樂,讓我們在跌倒之後也知道,自己仍然屬於某一個比自己肉身還要大的生命之流。信心,是意識的難題,也許我們會一直做不好,但我們是可以能有信心的。


萬事萬物湧動無窮,彷彿一條深不可測的河。我們如魚兒,所能做的只是設法找到事物流動的方式,並搭坐上它而行。一旦置身這股流動,生命中的準備就結束了,各種防衛結束了,對於個別特色的丈量也停止了。恐懼坍塌了,變成信任;控制消散了,變成臣服。霎那間,魚兒和水流合而為一。這瞬間,不再為了甚麼兒活,因為再也不是「為了甚麼兒活」,而是活出來。永遠是由內而外,一旦往外了,保持敞開,就會有完整流進來。


於是,信心將不再是進入那道洪流的「意願」和駕馭它的「勇氣」了。奧秘之處在於:冒險讓自己完全沉浸於活著的瞬間,將可以使得我們加入那些大於我們的一切。那麼所謂慈悲,不正是進入別人的流動而不失去自己。




10月3日 真不懂情緒,以為感覺深了就是悲傷,以為覺得衛之就是恐懼,以為平靜就是無聊。


學校教育使我們遠離了表面之下的深刻生命,使得我們會被表面之下的東西下到,然而,我們一直需要往深處探看,如果不往自己內在關照,這需求必須另外尋求滿足。拒絕向自己內在探看,只會讓它往另一個方向發展。





10月10日 天分


如果頓悟來自於清晰的存在,那麼天份就是清明的行動,當靈魂與雙手合而為一。對天份來說,主要障礙是一種缺乏:人們不可能沒有天賦,只是缺乏一份清晰眼光去看出天分何在,以及如何運用天分。


天分是一種等待誠實投入生活之後而得到釋放的能量。多數人至在乎自己有沒有能力,卻忘了根本沒有把自己的開關打開,那開關乃是風險、好奇、熱情與愛。


幸福可以說是:當我們取得了「在」與「做」的終極和諧的時候。在那和諧片刻,我們的目的就是生命,我們的天分是活在他最近的細節之中,不管是烘乾碗盤、掃落葉或是清洗嬰兒頭髮。


每當找不到目標時,看著大自然,然後明白:如果我連試都不試,就會霎時回到原點,一如被黑洞吸盡。




10月16日 心與路


耗費六百萬顆花粉才成就一株牡丹。鮭魚花一輩子時間找到回家的路。若我們需要數年光陰才找到真愛、才理解人生的使命,無須為此緊張或失意。


大自然萬物皆有韌性,再三排練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:排練是為了一旦那條道路出現,便可由於經過了練習所以能把握這片刻。


事情不如意,愛情猝然結束,事業陷入一攤死水,這些確實使人痛苦悲傷,但若我們不肯接受這片風景的拒絕,將會使我們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堅韌彈性,使悲傷轉為失望,苦痛腐化為絕望。


我們認真愛過的每一個人,追過的每一場夢,都使我們更靠近活著的奧秘多一點,所以我們需要多多嘗試,直到我們那許多愛變成唯一的愛,那許多夢變成唯一的夢,直到我們的心與所走的道路感覺一模一樣。




10月19日 使命感


大自然常把事情變得很清楚。所謂的困惑,往往只是人類拒絕看見事物的原貌。北美馴鹿奔馳於地球之巔,他們震耳欲聾的蹄聲向我們呼喊著,他們證明了每個活著的生物,內在都擁有一種不計一切後果的必須。那些馴鹿很清楚他們的必須是甚麼。


人的靈魂不知道自己的使命。這是恩典也是詛咒。北美馴鹿告訴我們,就算世上有豺狼虎豹,也不得不活出自己天生就有的東西,找出自己本來就應行的道路。





10月21日 誠實的朋友,如果你說你早懂了,我會有點悲觀,如果你說你不懂,我會樂觀一點。


「沒有人能活成自己以為的樣子,我們只能活出自己想問的問題。」


我們要不再只是分享自己的結論,更是互相分享「自己是誰」,這時才會有真正的連結。這個學習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明白,直到我以「我」的身分開口說話,不再把自己的痛苦推給你,直到我能承認自己的瑯昌,不再將所有不幸投射於身邊的人,我才同時擁有愛與真理。


多年過去我對著老友說:「我想認識你。不管你保留了甚麼,不管一直以來我沒有聽見甚麼,讓我們坐在樹林裡,像兩隻老去的鳥兒,用翅膀依偎,而非飛翔。」


擁有一個誠實的朋友,可以在對方面前掏出整顆心卻仍感覺自己有價值,這是一種富裕,他無法為你買下甚麼,卻可以給你全部。神秘卻也公平的是:想要找到一個這樣的朋友,你自己得先成為這樣的一個朋友。




10月26日 用力傾聽,到底是甚麼那麼重要?我們有時間讀一堆關於愛與關係的書,卻沒有時間去傾聽愛人的心?


我們都苦於學習某件事物卻不把它活出來。我們盡力修補並給出建議,卻怎麼也不肯傾聽和擁抱。「愛的首要義務就是傾聽。」


很多時候我們不肯傾聽,我們就困在自己的想像所塑造的世界哩,而不是敞開內在面對靈魂原本的模樣。


從做深的層度來看,我們的工作不是讓自己被聽見,而是學會靜止,好讓我們聽得見。「真正傾聽,就是冒著被完全改變的風險。」




11月17日 想走了嗎?牆壁是一點一點地打磨出來,心靈是一點一點地感覺打開


我們用迂迴的做法,作狀照顧身邊的人,以此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,這使得我們一邊隱藏自己的脆弱,一邊扮演好人的腳色。這情況在人際相處的日常關係中自然出現且難以察覺,我們甚少發現牽涉於這當中的掌控和欺騙。


我們之所以會如此「不直接」,主要是我們在人生途中某處開始相信,坦率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根本是自我傷害。想要顛覆這個習性,必須帶著謙卑在一切狀況中抓住自己,從洞穴往外拉,承認自己的不直接,然後盡可能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。


為了默默讓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,我們浪費許多精力,也導致焦躁與疏離。不直接與不誠實不會令我們免於傷害,只會讓我們更孤立於生命的意義之外。


人的感覺會被生活消磨,一如葉子被啃食,我們有權力如此,那證明了人的季節更替。




12月3日 殷勤,對心而言,所謂殷勤就是幫助對方跨越門檻


人與人關係之中的殷勤是這樣的:家人幫助我們展現自己在世上的樣子,朋友引領我們到達真實之前的門檻,而愛人鼓勵我們跨越自己創造的障礙,走進完滿圓融的時刻。


愛的目的往往就是讓別人引領著我們,不帶期待、不加干涉,讓他們帶我們到能到的最遠之處,然後我們才能開始。就好比誠實地歡迎我們上桌,而不任意批評我們吃些甚麼。


我如果是善良的我會陪你到半路,但我遠遠超過善良,所以你一定要單獨過去,我在另一頭等你。


特別的殷勤給予受傷的人;強大的慈悲讓受苦的人療育;使困惑得到清晰;以真實帶來安慰。如此,受過磨難的我們都能輪流扶起墜落者的頭,扶起他們疲憊的頸子讓他們喝水,但知道我們永遠不可能代替他們喝。




12月4日 工作與熱情


別問世界需要甚麼。問甚麼能夠讓你活起來,然後去做。因為,世界需要的就是活起來的人。


這是一種被匱乏感操縱的生活模式,當我們由於別人的需求而捏造自己的興趣,便把自己可能幸福快樂的機會賣掉,換取我們自以為的安穩,而世上會建構出無愛的生活。


就算要花上幾年去尋找自己所愛的事物,到頭來都能幫助我們熱情生活。甚麼讓你活起來,甚麼就可以讓你繼續活著,無論你的薪水高低,然後熱情的生命能讓我們成為世界裡一顆健康的細胞。




12月9日 愛的工作,愛,流過所有的東西。



愛是這樣的,情人、朋友或家人,在彼此生命裡剛嶄露的親密如一團鉛,與之搏鬥後便留下痕跡,透過那些痕跡,我們更能了解對方。




12月22日 課題,上帝會讓心靈破碎一次,在一次,在一次,直到心學會保持敞開。


每一次我都試圖關起我被打開的那些地方。這只是一種反射。但,那個課題所教的是反方向的事:它要教我們永遠不再閉起。




12月23日 擔保的根部


這世上最無法使得我們認識愛的固執之物,叫做「不信任」。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得要謹慎,保護自己免於傷害或被惡意利用。


但不變的事實是,儘管如此,我們沒有別的門可通往仁慈與它的一切禮贈,除了冒一個溫柔的風險去敞開自己。我們只能打開自己,打開小小一道縫隙也好,然後繼續去嘗試愛。


何者使人更無力?是從愛裡被切除,還是讓傷害的痛楚在身上留下傷疤?


除非我們踏入彼此的空間然後嘗試,否則甚麼都不會發生。一旦這麼做,施予和領受就成為同一件事,我們也因為一起前往而變得更強壯。






沒有人要求我這麼做。舊日傷痛使得我習慣性會在某些時候隱藏自己,但真正讓我練就變臉技巧的,卻是因為我誤解了我自己與世界溝通的方式。


我害怕衝突、害怕被拒絕、害怕不被愛、害怕自己展現的信念沒人能懂。我不敢相信體內的花朵也能在外面成長。這些,在我像旋轉盤那樣處於世間的年歲裡都沒有獲得照顧,


有過經歷之後就會了解:「隱私」與「隱藏」只有一線之隔。我痛苦萬分地領悟,人人都是一曲完整的交響樂,縱然有時沒人聽見,但真正的不舒服發生在我們不是以全部得自己被演奏出來的時候。






多少次,我們替自己的生命架設藩籬,試圖阻擋傷痛與失落?我們以為自己隔離了痛苦事物,他們卻處於內在,啃咬我們的根。該做的其實是打開大門,放它們出去。






我們現代生活打磨成偏執的解決問題的人,但真正重要的東西要經過生命的修剪才會顯露,使我們清晰看見:心與靈魂最深的苦痛難以連根拔起,只能凝視它們,然後擁抱它們。


我離家兩個禮拜後回到溫柔伴侶身邊,她滿懷情感地嘆息:「我真的很想念你。」瞬間,我的直覺反應是找方法解決她這份感受,諸如縮減外出旅行次數或增加打電話回家的次數。長久以來我一直為此掙扎。


出於反射動作就想解決、挽救、修補,往往使我們離開了溫柔。親密感並不來自於解決痛苦,而是一同通過痛苦;親密感不是來自解決,而是來自共處。信任與親近的深刻,都來自於情感上或身體上的擁抱和被擁抱。


經歷一次次的苦痛和緊繃,當一切計畫與策略都失敗,我正在學習:愛的力量在於領受而非協商,在於接納彼此而非互相解決問題,在於傾聽與肯定。別再試圖改變與修補我們所愛的那些。







太多時候我們以為彼處的黃金多於此處,也如此看待生命中的愛、夢想與工作。我們在所有地方看見光芒,就是沒看見自己所站之處的光,然後開始追尋所欠缺的那些,最後卻又謙卑地發現,尋尋覓覓,至始至終都在身邊。






26 次查看0 則留言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