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筆記】受用一生的製作點滴與收穫

已更新:2021年6月14日

2019年為期一整年的專案,終於在2020年的2月初落幕,雖然演出是2019年12月,但後續獲得台新藝術獎提名、剪輯專案過程的紀錄片完成等等,都在2月陸續結案,這才是真正的結束(也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),這些過程中,不僅是創作者有所獲得,我也從團隊的每個人學得了很多,因此想記錄下來。


—跟製作人閒聊總能彼此激迸出好靈感—


三位創作者,同時也有三位陪伴顧問,最終也會迎來三位製作人或執行製作,除了陪伴顧問給予養分,有時經驗豐富的製作人也提供了客觀的角度與寬廣的視野。有天跟經驗豐富的製作人Mina聊天,除了驚喜於諸多巧合的緣分,也分享彼此的製作經驗,彼此取暖,但從前輩的經驗裡收獲滿滿。

「12人睡通鋪?! 後來我朋友騙他們,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一定要男女分開。」


原來是巡演世界各國時,遭遇很多不可控的情況,面對他們處理事情的態度及文化,製作人的工作就是要保護團隊,為團隊爭取應有的福利,最後出了這招,真是笑死我了,覺得一山還有一山高,溝通潛力沒極限!

「那我們就來做一個《不小心舞蹈節》 Oops! Dance Festival!」


閒聊時我提到11月有古舞團的即興舞蹈節、11月底到12月中是《新主藝》連續三檔節目、緊接著一連兩周是大身體和安娜琪的新製作,年底有六檔舞蹈在園區LAB創意實驗室輪番上陣演出,很是精采,上次跟大身體的製作人聊天覺得可以做《"偽"舞蹈秋天》,時間較晚,那叫《舞蹈冬天》好了,把這些故事跟Mina聊聊之後,我們立即想出了一個新點子《不小心舞蹈節》,因為一切都是真的不小心的! XDD


「談贊助往往是被承辦人感動」

「我們要建立的關係,是哪一種關係?」


團隊進場排練時,跟公關Ivy閒聊,聊他怎麼從菸商、酒商進入表演團隊,根據談贊助的經驗,怎麼應用到表演藝術,還有如何跟藝術家溝通贊助,畢竟藝術家為了自身的名聲與品牌勢必有程度上的堅持,同樣地,贊助品牌也有自己的堅持,如何搭起雙方橋樑,在之間溝通做緩衝,協助彼此雙方了解,達成共識,的確需要很長的時間。Ivy聊及他對贊助的經驗,精品品牌VIP客戶需要的不再是實質上的回饋,更著重在無形的體驗網絡社交以及品牌形象的加成,同樣地,對精品品牌的贊助是否也應該從這樣的角度思考;Ivy提及有些贊助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去談,有時候,他們是被承辦人的誠意感動,他也曾經在跟藝術家溝通中,被詢問:「我們要建立的,是哪一種關係?」以此思考,似乎不會輕易地被成敗、被贊助金額影響,也會相對穩健而不疾不徐。



—製作過程的交流與對話—


七月第一階段初步呈現時,委員們提供給創作者許多想法與評語,當然,也許想法大家都會說,但如何執行卻是製作中最難的部分,但無不可以納入規劃,接續發展時,可以拿來參考、延伸,做出更多的形式,以及從目前的呈現裡,更客觀檢視來補強較弱的部分。


「一個素材兩種發展」

例如:穿上不同的服裝是否有不同的氛圍與效果、關係的不同、年齡層的不同是否可以發展出另一種形式與市場。


「有身體沒肉體」

整個演出的架構與形式是有的,但似乎沒有靈魂,而那靈魂也許是最重要的Key Point,在檢視作品時,得強化作品的核心主軸並為他創作出靈魂。


「拉出脈絡,刪除不要的資訊」

所有的創作都必須遵守此一基本功夫,否則用遠都會模糊焦臉而雜亂無章,最後看似甚麼都說了,結果其實甚麼都沒說。


製作過程除了創作的內容面很重要,再來就是劇場是講「人」的地方,所有的溝通、交流也是作品成敗的關鍵,因為舞台上有各式各樣的創作形式,除了作品本身,還有音樂設計、舞台設計、燈光設計、影像設計等等的各項配合,更別說表演者、編劇等等各自的創作,如果彼此溝通上有問題或有心理上的疙瘩,這件作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,這也就是之所以全部都大師的作品也不見得好看的原因,因為彼此沒有溝通與了解,彼此沒有妥協與融入對方,那也只不過是賣名氣的一件有錢製作罷了;而這次也在三組團隊中看見了他們合作溝通的方法,值得借鏡參考。


「燈光、聲音、舞者、視覺的創作幾乎相輔相成,沒有絕對的主導者。這部作品在所有參與者的協調、溝通下才慢慢建而成,這種工作方式不僅是未來表演藝術界的趨勢,也更貼近劇場創作的精神。 」

相較於傳統表演藝術團隊,由主要創作者主導一切,這次「群眾」的團隊從開始到最後,彼此合力工作、開放討論,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論述,沒有一言堂,只有彼此間的腦力激盪,而將所有舞台上的元素融合得恰到好處,沒有人過強也沒有人太弱,這是最完美的結果,當然,還有許多現階段達不到的限制,但那將是作品下一階段可嘗試的方向。這樣公平且尊重彼此地工作著,才是一個有向心力的團隊,套用在任何需要團隊的事情上,都應該如此進行,他們能夠從頭到尾堅持此原則,令我相當佩服,是否也代表了團隊每個人對彼此的信任與個性之開放,而信任是需要花時間與心力去培養的。


「老師不僅提供創作的專業意見,也關照每一位成員投入工作的狀態。她時常帶著點心與水果慰勞創作團隊,讓工作氣氛變得更加融洽。」


這是某位創作者在結案報告裡提及的一句話。我時常在想陪伴顧問是甚麼樣的角色,作品是屬於創作者的,而藝術沒有對錯,你要如何協助創作者;「提問」是我最常看見的,協助創作者探索作品真正想表達的事情,這同時往往也代表了創作者心底深處的狀態,所以這是否又有點像心裡探索,但界線在哪裡;還有一種是分享自己的資源,引薦關鍵人物,搭起橋樑,分享自身的經驗等等;從沒想過,「關照團隊成員的工作狀態,時常帶著點心水果的慰勞」竟成了團隊向心力與融洽的溫柔力量,此時陪伴顧問像極了安靜陪伴的「大家長」,我想,這就是所謂的帶人要帶心吧,突破了我原先對陪伴顧問角色的職責想像。



—每個製作讓我真正學習到的不是怎麼創作,

而是一生受用的做人處事—


三組團隊作事風格不同,溝通方式不同,著重的細節不同,很是有趣,每組團隊有太多的小故事,還有許多有趣、有愛的人,無私地分享、一起聚餐、聊天、玩樂,宇光特地寫卡片的感謝、Helmi親自下廚宴客、自家卡拉ok、跟Ivy喝下午茶聊天,三組團隊之間既是競爭者也彼此分享、配合和激勵,最令我感動,因為若我們不團結,那誰跟我們團結?

11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